在20日举办的金融网络安全论坛上,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表示,在网络空间仅依靠人脸等单一特征进行金融交易验证,存在严重交易隐患。金融机构在相关交易时,人脸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用户信息使用的方式,明确获得客户授权。同时,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,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。
针对人脸识别支付应用,由于线上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存在诸多风险,应用条件不成熟,而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,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,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:
一是信息采集要坚持“用户授权、最小够用”原则。人脸特征是重要隐私,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,明确获得客户授权,避免与需求无关的特征采集,确保人脸特征采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二是支付交易要坚持“表达意愿、多重认证”原则。考虑到人脸识别过程悄无声息,金融机构要严格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,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,保护用户的知情权、财产安全权等合法权益,不得在用户不知情、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,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,必须根据风险等级结合用户口令等其他因素进行多因素认证,平衡好金融服务的安全与便捷。
三是安全管理要坚持“风险补偿、全程防护”原则。
鉴于人脸识别高度依赖人工智能算法模型,攻防技术不断迭代升级,因此要主动建立健全风险赔付资金、保险计划、应急处置等风险补偿机制,综合运用多种信息技术,加强人脸特征信息端到端的全链条安全防护,切实保障消费者资金与信息的安全。 后续,人民银行将对此强化监督检查和安全评估工作。
上一篇:微信刷脸支付的一些新亮点
下一篇:东莞公交支付智能化不够?